“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近年来在保险业内无疑占据重要角色,那保险科技水平的实际发展效果如何?
众安科技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保险科技创新指数2022——科技赋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给出了其研究结论。通过对我国保险全行业167家保险企业的保险科技水平评估,《白皮书》发现,保险科技在我国保险行业中的潜力尚待释放,部分保险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一些科技投入还未能真正转化为最终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客户体验的改善。
白皮书建议,保险行业应当加大对科技的应用和转化,打造高质量保险科技生态系统,加强自主与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坚持“科技向善”,将“人民性”融入研发理念中,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共生共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保险科技潜力尚待释放
近年来,无论是在全球或本土市场,保险科技技术都处于发展窗口期。
《白皮书》认为,保险科技从保险数字科技、生命科技、环境科技三个维度来影响保险行业。具体来说,保险数字科技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普遍适用于保险产品价值链中的技术,被认为是应用于保险行业最重要、最底层的科技;保险生命科技将数字科技与生命科技融合,从遗传、后天习性角度出发,防范或预测与疾病、养老和寿命相关的风险,其在健康险、养老险、寿险、宠物险、养殖险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保险环境科技则将数字技术与环境技术融合,用于防范、预测由洪涝、干旱、高温、地震等极端天气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模式驱动的物理风险,或用于防范、预测由绿色政策变化、绿色技术突破、绿色产品市场变化和声誉损失驱动的绿色转型风险。
从《白皮书》的模型得分来看,财险及寿险投入端分数均值均在70分上下,整个保险行业均在为数字化转型持续发力。
在产品及险种创新方面,保险行业近几年积极研发包括数字科技、生命科技及环境科技等各个领域在内的专利技术,持续加大对保险科技在产品及险种创新上的应用,将科技手段应用于定价及风险管控等领域,不断创新丰富产品供给。
不过,《白皮书》发现,从指标得分的分布情况来看,保险企业的保险科技创新差异较大,总体而言,保险科技在保险行业中的潜力尚待释放。此外,保险科技投入端的表现明显优于保险科技产出中端与终端,这说明保险科技从投入到转化的效率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从专利数得分角度来看,专利数得分处于50-60之间的企业高达152家,占比高达91%,这表明中国保险行业的专利发明步调较为一致,而专利得分高于60分的企业仅有15家,说明不论是财险还是寿险企业,专利数多集中于大型保险企业,其余保险企业多依赖科技的引入。
《白皮书》发现,目前,大多数保险企业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科技创新战略,难以有效地平衡科技引入与自研之间的关系,导致了科技投入不均衡、科技投入碎片化现象,从而影响了科技产出端的最终表现。
如何提高保险科技转化?可从三方面入手
如何提高保险科技的创新战略落地及转化?《白皮书》给出了三方面建议。
首先,打造高质量保险科技生态系统。《白皮书》认为,保险企业作为枢纽企业,保险科技供应商、保险中介机构、第三方运营平台、保险用户等作为直接价值创造者,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作为价值创造支持者,监管机构、保险科技初创企业和保险科技创新平台运营商等作为其他生态系统参与者,共同开展网络协作,不仅反映各主体的合作意图与利益,还展现保险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的“社会温度”。
其次,加强自主与开放创新双轮驱动。量化分析结果显示,部分保险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容易使保险企业陷入“引进—没有消化吸收—没有创新—再引进”的怪圈,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因此,保险企业应着力自主与开放创新协同的“双轮驱动”,在加强自主创新、修炼好“内功”的同时,提升保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借助以战略引领看未来、组织设计重知识、资源配置市场化、宽松环境为基础的创新管理模式,注重技术集成、科技与设计、人文的结合。
第三,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共生共赢。《白皮书》建议,企业应保持“亲社会动机”,了解当前人民生活中的难点痛点,设计解决难点痛点的保险产品,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用保险科技破解普惠保险小、散、成本高的难点,扩大保障范围,拓展应用场景,为易受到冲击的“新市民”等脆弱人群托底护航,同时也能改善保费收入和承保利润。
另外,对于社会关注的金融数据安全问题,《白皮书》认为,保险企业还应利用隐私安全计算等保险科技技术,积极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比如,有保险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提升个人数据保护与提升核保效率,通过大幅减少人工参与度,降低了个人健康敏感信息泄露的风险。
关键词: 保险科技
Copyright 2015-2022 华西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